您的位置 首页 国内

推广防治虫害新技术助力美好乡村新发展

近两年来,广西地区病虫害问题持续加剧,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针对这一情况,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组建了“田野守望”三下乡实践团队,于8月2日至11日期间,奔赴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开展了一场旨在推广防治病虫灾害新型技术的实践活动,助力农业生产,推动乡村振兴,展现了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对接团委,交流相关事项

田野守望三下乡实践团队与田东县当地团委积极对接,就此次三下乡活动的试验方案、具体实践时间等进行交流。此次交流不仅加深了双方的了解,更为后续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对接会场景。杨淑贞供图

此次对接会议在田东县团委会议室举行,由团委副书记谢昕言主持。会上,团队负责人对田东县的病虫害情况做出询问,包括病虫害治理方法、目前防治病虫害的最大问题、收获作物后秸秆的处理方法和近三年病虫害严重情况的趋势,同时,田东县团委也对团队即将引入的病虫害防治新技术表示出浓厚兴趣,并就活动可能对农田造成的影响提出了关切。双方坦诚相待,各抒己见,会议氛围和谐而热烈。

经过深入交流,田东县团委对“田野守望”团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他们不仅愿意为团队提供实践地点和向导支持,还承诺将全力配合团队开展实地试验,共同探索适合田东县实际的病虫害防治新路径。

会后,在团委的积极协调下,团队联系到了当地的农业局专家。据介绍,当地农民普遍存在发现病虫害不及时、处理病虫害方式单一等问题。当地最为严重的病虫害当属玉米螟病虫害。专家详细讲解了玉米螟的生物学特性、危害症状及防治要点: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玉米螟虫害主要发生在每年夏季的高温、高湿天气;典型症状是玉米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玉米叶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由于玉米螟喜欢在玉米叶的背面产卵,孔洞多出现于叶片背面,防治的关键就是及时清理其卵巢。专家的讲解为团队后续的实践工作提供了宝贵指导。

实地调研,了解当地情况

为深入了解农民们的难处,在团委的协助安排下,团队成员来到了梅桑村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对十几户街坊村民进行采访,团队成员对当地的病虫害情况进行一个基本的了解,切实发现了农户的困难与需求。

村民们纷纷表示,每年虫害肆虐,严重损害了农作物的生长,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我们看着那些被虫子啃食的庄稼,心里真不是滋味。” 一位农民无奈地摊手摇头说道:“我们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只能事后去农业局买些农药来喷洒,但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显然,农民们急需一些新型的更为有效的方式去解决这一问题。

图为团队成员与当地农民交流场景。杨淑贞供图

在农民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来到了田间实地观察病虫害的情况。他们仔细观察了遭受玉米螟虫灾侵害的玉米叶子,亲眼目睹了虫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严重破坏。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景,让团队成员们更加坚定了为农民解决病虫害防治难题的决心。

经过紧张的走访调查和实地勘察后,团队成员们迅速聚集在谈论室,分享各自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并围绕如何更有效地帮助农民解决病虫害防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集思广益,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建议。最终,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一份初步的实践设计方案得以确定。

他们紧锣密鼓地整理好所需物品,准备前往田间进行实验,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团队的初心,展现出良好的青年学子风貌。

下地实践,推广创新技术

为验证新型技术的可行性,团队成员来到了梅桑村当地的水稻田,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在田里采样取点,收集水稻田里的病虫虫卵及幼虫数据,并在水稻田里铺设种子膜。

据介绍,当时当地正值夏季高温期间,气温达38°以上,团队成员仍坚持进行相应工作,发扬吃苦耐劳精神,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坚定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深受附近农民一致认可。“我们深知,只有亲身体验、亲手实践,才能真正验证技术的可行性,也才能让农民朋友们信服我们的防治方案。”团队负责人坚定地说道。

图为铺设种子膜场景。杨淑贞供图

与此同时,团队成员在梅桑村的玉米田,以每平方米为单位采样收集有病疫情况的植株数量,并试验无人机监测效果。此外,团队成员还通过采样收集已入田的秸秆,收集其中所藏着的病虫虫卵以及幼虫数量,再进行实验数据的预分析和处理。

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团队成员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并对方案提出改进措施。最后在进行综合考虑下,针对当地最严重的玉米螟病虫害,提出了在空中无人机的基础上增加陆地无人机的改进方案,这一方案旨在通过更全面的监测和更精准的施药,实现更好的防治效果。

为了验证这一改进方案的可行性,“田野守望”团队立即投入到了实践之中。他们不断调整无人机的飞行路线和高度,优化施药策略和时机,力求将新技术、新方法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谈及新技术的优势,团队成员们解释到:“该方案的核心在于从源头上治理病虫害,通过无人机的高空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并定位病虫害的源头,从而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与此同时,团队还创新性地提出了利用田间回收的秸秆,经过消杀处理后制作成种子膜铺于土壤表面的方法。这种种子膜不仅能够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还能有效阻隔病虫虫卵和幼虫的入侵,进一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既保障作物的产量,又提升作物的质量,真正实现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团队成员们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一改进方案有望为梅桑村的病虫害防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参观陵园,坚定扶农信心

随着行程的圆满落幕,团队成员也准备踏上归途,但他们的足迹与贡献已深深烙印在田东县的大地上。在行程结束之际,团队成员来到了田东烈士陵园进行参观。

田东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弘扬革命精神,全面推进对革命遗址、红色旅游景点的修复保护和开发利用。团队成员在这里缅怀先烈,了解当地革命斗争的艰辛历程,深刻体会到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份红色精神的洗礼,进一步坚定了他们服务乡村、助力振兴的信念与决心。

总结经验,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团队和团委合影留念场景。杨淑贞供图

回顾此次三下乡活动,团队成员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面对并解决病虫害等农业难题。本次的三下乡活动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广泛支持,团委表示这将有效缓解病虫害给农作物带来的影响,并向他们表达了最诚挚的感谢与高度的认可。在团队与团委的合影留念中,我们看到了青年学子与基层工作者之间深厚的情谊与共同的使命担当。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告别仪式,更是对未来合作与交流的期许与展望。

对于后续工作,团队成员表示,他们将积极听取当地领导与专家的意见,对此次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反思总结,并将此次防治病虫害的方案推广出去,后续还会继续不断验证新方案的可行性,大胆创新防治虫害技术,通过实验不断优化方案,致力于惠及更多农民,帮助农民解决困扰已久的虫害问题。

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田野守望”三下乡实践团队的此次行动,不仅是对广西地区病虫害问题的一次有力回应,更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次生动实践。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服务社会、回馈乡村”的深刻内涵,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记者 陈俊聪 通讯员 彭家兴)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admin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